打开APP

《自然·精神卫生》:中南大学团队发现,一生中的社会经济地位及其变化与老年抑郁症状密切相关!

来源:奇点糕 2025-11-15 10:47

较高的童年和成年SES,以及稳定高水平或向上流动的SES轨迹,与老年抑郁症状的较低风险持续相关。身体虚弱和社会活动减少在其中起到了部分中介作用,而家庭支持则在“身体虚弱-抑郁症状”路径中发挥了调节作用

老年抑郁症状已经成为了全球公共卫生领域的重大挑战,约13.3%的老年人受其困扰,其中65-70年龄段的症状负担最高。尽管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都在不断进步,但仅有不到40%的患者能够实现长期缓解。这凸显了突破病理学视角局限,关注精神健康整体性和结构性因素的重要性。

社会经济地位(SES)是晚年精神健康的关键决定因素之一,已有研究表明,长期处于社会经济劣势环境不仅会引发生物机能衰退,还会导致社会融入能力下降,这两种核心机制正是晚年抑郁症状产生和持续的关键因素。不过,既往研究多聚焦于静态的SES指标,对SES的动态变化、心理社会机制和文化背景关注不足。

在今天的《自然·精神卫生》杂志上,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和湘雅三医院的研究团队发表最新研究成果[1]。

他们对6个国家/地区的老龄化纵向队列中超6万人的数据进行了分析,发现较高的童年和成年SES,以及稳定高水平或向上流动的SES轨迹,与老年抑郁症状的较低风险持续相关。身体虚弱和社会活动减少在其中起到了部分中介作用,而家庭支持则在“身体虚弱-抑郁症状”路径中发挥了调节作用。

网络分析揭示了成年SES对抑郁症状的时间性和症状层面的影响,这一效应在中低收入国家尤为显著。亚组分析显示,SES的保护作用在男性中更强,而稳定中等SES对女性的益处更为明显。

图片

研究使用的6个队列分别为健康与退休研究(HRS)、中国健康与退休纵向研究(CHARLS)、欧洲健康老龄化与退休调查(SHARE)、英国老龄化纵向研究(ELSA)、墨西哥健康与老龄化研究(MHAS),以及韩国老龄化纵向研究(KLoSA),共包含64479名参与者,平均年龄为64.97岁,女性占比50.77%,其中24816人(38.49%)在随访期间出现抑郁症状。

Cox比例风险模型结果表明,较高的童年和成年SES与较低的抑郁症状显著相关。与SES下降者相比,稳定高SES与抑郁症状呈显著负相关,其次是SES上升者和稳定中等SES者;而稳定低SES则与抑郁症状呈正相关。

具体来说,与SES下降组相比,中等童年SES与抑郁症状风险下降20%,高童年SES与风险下降30%,中等成年SES与风险下降25%,高成年SES与风险下降36%有关。变化轨迹方面,SES上升与风险下降31%,稳定低SES与风险上升37%,稳定中等SES与风险下降24%,稳定高SES与风险下降46%有关。

这一趋势在HRS、CHARLS、SHARE、ELSA、MHAS和KLoSA六个队列中均有体现,在SHARE队列的不同国家组中也保持一致。

总体上,较高的童年和成年SES,以及稳定高或上升的SES轨迹,均可降低老年阶段抑郁症状的发生风险。即使在模型中同时控制童年和成年SES,结果依然稳健。

中介模型显示,身体虚弱状态和社会活动参与度在SES影响抑郁症状的路径中起中介作用。较低的童年SES、成年SES,以及下降或稳定低SES,会通过加剧身体虚弱和减少社会活动,从而增加抑郁症状的风险。此外,家庭支持在“身体虚弱-抑郁症状”路径中具有调节作用,表明身体虚弱但获得家庭成员经济或情感支持的个体,抑郁症状风险较低。

在性别分层的亚组分析中,较高的童年SES、成年SES和稳定高SES对抑郁症状的保护作用在男性中更为显著,然而,稳定低SES对男性的不利影响也更明显。相比之下,稳定中等SES对女性的保护作用更强。

综上所述,这项研究系统性地揭示了贯穿生命历程的SES对老年抑郁症状的影响。较低的童年和成年SES,以及SES向下流动,显著增加了老年抑郁症状的发生风险,而稳定高SES和SES上升则具有显著的保护作用。

这些影响路径部分通过身体虚弱和社会活动减少实现,反映了生理脆弱性与社会脱节的双重机制。同时,家庭支持在“身体虚弱-抑郁症状”之间发挥了缓冲作用,突显了人际资源在精神健康中的关键价值。

研究结果强调了从结构性视角理解老年精神健康的重要性,关注贯穿生命历程的社会经济不平等,尤其是早期劣势的长期影响,也为制定公平导向的老龄化政策提供了依据,支持通过提升社会参与、减少身体虚弱、强化家庭支持来缓解老年抑郁风险。

参考文献:

[1] Xu, H., Zhang, Z., Ye, Y. et al. Linking socioeconomic status to depressive symptoms in aging populations. Nat. Mental Health (2025). https://doi.org/10.1038/s44220-025-00533-0

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“来源:生物谷”或“来源:bioon”的文字、图片和音视频资料,版权均属于生物谷网站所有。非经授权,任何媒体、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,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。取得书面授权转载时,须注明“来源:生物谷”。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,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,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。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,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。

87%用户都在用生物谷APP 随时阅读、评论、分享交流 请扫描二维码下载->